首先是身体素质层面,需要达到以下目标:
一、保持适宜的身高和体重、保持良好的身体形态;
二、发展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协调性)、灵敏性、力量和耐力,这些都是评价身体运动能力的关键指标;
三、掌握基本动作,我们国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的动作类别是:走、跑、跳跃、投掷、攀登、钻、爬、搬运等)。
这三个目标中,除了身高没有非常明确的证据证明之外,别的都是可以通过运动训练来达成的。但也有部分文献和他人经验表明,身高与运动之间有着若隐若现的联系。
另外,如果从应试角度,目前所有升学过程中涉及的体育项目,都是以上身体能力和动作的组合,所以换言之,达成以上目标,孩子将不惧任何的体育类测试。
第二点,为孩子们创造尽可能多的参与运动的机会,主要包括两个层面:1)尽量不要让孩子有过长时间的等待;2)教具的类型和数量有限,但教具的用法、教具与教具的搭配方式,***!
有很多成人健身教练,习惯于让孩子一个一个、独立地进行训练,但这样一来,孩子的等待时间会被拉长,再加上孩子注意力、专注力等本来就只能保持很有限的时间,过长的等待时间,会让孩子们对训练内容失去兴趣,进而造成课程场面的失控。儿童体适能市场是一个增量市场,因而各家机构需要长时间的尝试、探索和沉淀。所以,***的给儿童上运动课的老师,会让孩子们连贯的、依次进行一套动作的训练。
第四点,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对于3~6岁年龄段的孩子,我们应该鼓励他们通过自身的探索,来寻找自己喜欢的方式,不需要强行干涉,进行过多、过度的指导。
比如立定跳远这个动作,标准的姿势要求直臂摆动,幅度越大,带、领、提、拉的动作越强,身体协调用力的效能越高,跳的自然也就越远。但是对孩子来说,一次性把所有的动作都做标准,难度极大。
森众智勇少年体适能研究中心研究导师、山东理工大学体育学院竞训中心主任盛红庆指出,在孩子的成长期,应该规律、系统地去构建他们对正确“动作模式”的控制力和精性,这也是一切专项运动的基础。比如为孩子们设计一个和活动内容相符的主题(比如***近流行的动画片、卡通形象等等),采用情景化的教学方式(比如我们的孩子们很喜欢的猫捉老鼠游戏),以游戏的手段让孩子们运动起来。过早让孩子进行单一的专项练习,身体不断重复使用相同的肌肉群和单一的动作模式,会人为的造成身体发育的不对称、不平衡,甚至不协调的现象,后期就运动表现力而言很难“更上一层楼”,有些甚至抹杀了孩子对这项运动的兴趣和热爱。
他建议,让孩子进行专项运动的同时,应该遵循孩子身体素质的窗口期特性,锻炼孩子全身系统的身体素质,即体适能基础训练。
版权所有©2024 天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