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养老院,收养没有法定赡养人或因其他原因而不能在家生活的老年人。养老院的全部费用由国家负担,个人还可以按规定领取原来享受的养老金或抚恤金的一部分。中国的敬老院是在农村“五保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56年农业合作化时期,农业生产合作社对缺乏劳动能力、生活没有依靠的鳏、寡、孤、独者,实行保吃、保穿、保烧、保医、保葬(儿童则为保教),简称“五保”。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对五保户实行集中供养,在***各地兴办了一批敬老院。1978年以来,随着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和集体经济的发展,敬老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1988年,***农村已有敬老院36665所,有756个县(县级市)在乡镇普遍办了敬老院。城市街道也办起了敬老院。
养老院应满足老年人广泛的精神文化需要
养老院应充分开发利用现有的硬件设施,组织老人参加文化活动。为了使老人的晚年生活更加精彩,不断提升他们的满意度、幸福感,要了解养老院中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性格爱好的老人们的心理需求,满足他们充分表现自我、不断提升自我的美好愿望。老人们想到的,我们要想到;老人们没想到的,我们也要想到、做到。
给予超出老人期望的服务,给予老人以惊喜,是养老院在***行业市场应该下的硬功夫......比如:学电脑、上网、音乐会、票友会、老照片展等活动。不仅给老人提供更多的思维和活动空间,而且给老人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便他们的生活更有意义,精神上永远年轻。
马克思说:“人天生是社会动物”。社会交流是老人的需求。养老院开门办院是很有必要的。让社会上愿意关心老人,为老人服务的个人、社会团体走进养老院,以各种形式的交流让老人开心、开拓视野,使他们融入社会。给予老人们在家养老所得不到的欢欣与惊喜,充分满足老人被爱被尊重的强烈愿望。
养老院满足老人享受儿女亲情的需要
养老院尊老爱老的服务工作永远无法替代儿女的孝心。这个理念有两层含义:一是情感,老人们非常在意儿女对自己的关爱。在经济独立的现代社会,这种关爱不仅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二是责任,赡养、孝顺老人是儿女的责任,养老院不能替代。
因此,养老院要与老人的亲属保持联系,彼此交流老人的情况,提醒他们关爱老人、并在硬件和软件上为子女尽孝创造条件。使老人在养老院生活既方便舒适,又能感受到亲情的存在。
养老院为人服务,也是靠人服务。因此,拥有一批优良素质的员工,才能具备***的服务质量。
版权所有©2025 天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