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公司为什么要使用翻译记忆库?
由于***翻译领域所涉及的翻译资料数量巨大,而范围相对狭窄,集中于某个或某几个***,如政治、经济、***、航天、计算机、通讯等***都有自己的***翻译公司或部门。这就必然带来翻译资料的不同程度的重复。据统计,在不同行业和部门,这种资料的重复率达到20%~70%不等。这就意味着译者至少有20%以上的工作是无谓的重复劳动。翻译记忆技术就是从这里着手,首先致力于消除译者的重复劳动,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翻译记忆(TM)技术原理是这样的:用户利用已有的原文和译文,建立起一个或多个翻译记忆库(Translation Memory),在翻译过程中,系统将自动搜索翻译记忆库中相同或相似的翻译资源(如句子、段落),给出参考译文,使用户避免无谓的重复劳动,只需专注于新内容的翻译。翻译记忆库同时在后台不断学习和自动储存新的译文,变得越来越'聪明',效率越来越高。
理解错误
虽然没有人喜欢承认犯错误,但我们却经常犯错。如果我们学会对翻译错误进行分类,那么我们都可以从中学习到一些知识。此外,在将翻译提交给客户之前,有多种方法可以检查可能出现的错误。我们可能不愿意承认我们犯错误的原因是由于语言能力的欠缺,例如句法使用不当,拼写知识或写作能力薄弱。但这可以通过更多的训练加以弥补。错误也可能是由于大量英语语言的影响渗透到目标语文本中,这些也可以轻松地通过更加仔细的编辑来避免。***后,由于在目标语文本的提交上不够仔细(例如,没有花足够的时间进行修改和编辑),错误也时有发生。解决方案很简单: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修改(或者考虑到译者的工作经常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所以尽可能多的花时间修改)。翻译的再表达阶段出现错误是很常见的。在准备***终交付前,更仔细地观察有关句法、词法或标点的潜在错误,可以帮助改进翻译。错误分析还可以帮助译员检测并防止问题重复出现。这些分析有助于让我们成为更***的译员,让客户更愉快并愿意再次与我们合作。
玄奘提出 “求真、喻俗”
当许多国家还没有自己的文字的时候,我国的翻译事业就产生了。据有关史***载,秦朝的语言中已有了外来语,说明当时已有翻译活动了。但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我国的翻译业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即公元一四八年。东汉至北宋时期是以佛经翻译为主的时期,历时约一千四百年。后汉时安息国人安世高,将梵文《安般守意经》等九十五部佛经译成汉文。
从隋到唐,是我国翻译事业发达的一个阶段。隋代的释彦琮,梵文造诣深,并总结出一些翻译理论来指导实践。释彦琮以后,出现了一个翻译巨i星玄奘。玄奘于唐太宗贞观二年去印度求经,十七年后回国,带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译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并将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文,成为***个把汉文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人。玄奘在翻译理论方面也有所贡献,他提出的“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标准,今天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北宋时的乾德开宝年间,宋太祖派人西去求经,印度也派名僧来传法。宋太宗还在开封的太平兴国寺内兴修了译经院,从事佛经翻译,但盛况已不如唐初的极盛时期,到南宋,则渐渐地走向衰落。
明朝至五四运动时期,我国翻译事业进入一个新的转折性阶段。翻译的内容主要是西欧各国的科学、哲学、文学等著作。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玛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对我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严复所译作品多系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如赫胥黎的《天演论》、亚当·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鸠的《法意》、斯宾塞尔的《群学肄言》等。严氏选材严谨,态度认真,提出的翻译标准“信、达、雅”,对我国翻译事业作出了贡献。林琴南采取与他人合作的方式,译了一百六十多部文学作品,著i名的译作有《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迦因小传》等。
版权所有©2024 天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