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翻译自觉”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翻译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出现一些认识误区。
谢天振举例说,“一些翻译者在文学外译中,看不出译入与译出的差异,简单地用译入的思维、理念指导译出实践;追求大而全,动辄翻译出版‘某某全集’、‘大套丛书’,不屑做‘节译本’、‘删节本’,看不到文学外译的长期性。”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朱振武提到,有些学者在外译中的过程中主张包容和接受外来文化,而在中译外选择文本时以国外的评价为标准,这实际上是翻译活动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很多翻译行为不是主动的文化传递,而是简单的‘传声筒’。”
朱振武认为,将中国文学推向世界,就必须统筹安排、整合和优化翻译资源。另一方面,应该协调好译员的工作,严格运用译审流程,掌控翻译质量,最终将语言精炼、***到位的译稿交付给客户。与此同时,改变概念,认清译入和译出的本质差异,形成“翻译自觉”。翻译越来越成为文化自觉的一种形式和表现,译者对本民族文化的自知和自信直接影响到其翻译活动和文本的选择。无论是作家还是翻译家,只有拥有良好的文化自觉和社会担当,才能带来更大的学术贡献,进而推动中国文学和文化走得更远。
译者不为尴尬译文“背锅” 译文反映时代需求变化
天津外国语大学高i级翻译学院华云鹏表示:“参与制定标准的几位***都是行业内的人士,他们的翻译译文十分准确。比较适合笔译初学者,但该网站的译员相互审校评分和500元提i现的规定,似乎饱受诟病。”他还认为“ 标准 的颁布十分有意义,在当今也十分必要。但重点在于实行,大家都应当按照 标准 去做,重视公共领域的翻译问题。”通常,英文翻译存在“信达雅”这一概念,但华云鹏认为,在公共领域,信与达的标准更为重要。
在华云鹏看来,在如今的很多“译文笑话”中,翻译者都成了背锅者。而实际上,造成译文错误的原因十分复杂。很多看似不够准确或者略显生硬的译文都是译者“仓促”工作的结果,而这种“时间紧,工作量大”的情况,在现实的翻译工作中是一种常态。华云鹏介绍:“以企业举例来说,不少国内企业在创办初期并未考虑过扩展国外市场的问题,伴随着不断发展,中国越来越多本土企业增加了跨国业务,对于英文资料的要求大量增加。”在这个过程中,翻译者无法贯穿企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每一种产品与技术。从个案到企业,翻译行当往往处于整个体系的“下游”。译者并不能对每一个过程熟悉且了解。华云鹏说:“大量的问题出在一些企业的门户网站上,不少企业的英文页面都是对中文页面的直接翻译。打开一个航空网站页面,发现排在前面的城市都是中国城市,这体现得不仅仅是翻译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当前的机器翻译系统对应的译文质量远未达到人工翻译场景的用户期望。”
造成国内诸多公共领域翻译错误的问题一方面在于没有公共标准,同时也有英文并非为“应用”而为“装饰”而标识的问题。如今这样的现象在一些二三线城市依旧存在,一些公共场合或者商家的标识牌认为加上英文会更“洋气”,这样的做法从上个世纪开始就屡见不鲜。华云鹏说:“这样的翻译不仅错误百出,甚至仅仅是拼音。2013年,西班牙时装零售商Mango公司在其法语网站上为一条金色项链做宣传时,形容它具有“奴隶风格”,激起了众怒。”
曾经令人啼笑皆非的菜名翻译
麻婆豆腐: Tofu made by woman with freckles
一脸雀i斑女人做的豆腐
夫妻肺片:Husband and wife's lung slice
丈夫和妻子的肺切片
四喜丸子:Four glad meat balls
四个高兴的肉丸子
口水鸡:Slobbering chicken
流口水的鸡
蚂蚁i上树:Ants climbing tree
一堆儿蚂蚁正在爬树
老虎菜:Tiger dish
老虎做的菜
驴打滚:Rolling donkey
满地打滚的驴子
醉蟹:Drunk crab
喝高了的蟹老板
木须肉:Wood mustache meat
木头胡子肉
版权所有©2024 天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