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记忆(short-term memory)对于一个口译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短期记忆能力无论是对交替传译或是同声传译帮助都很大。有些人天生博闻强记,但是后天的训练也可以改善短期记忆。改善短期记忆的关键就是要做一个active listener. 什么是'active listener'? 就是要积极地听。 何为积极地听? 就是听的时候全神贯注,积极分析和记忆听到的信息。和学习英语一样,训练短期记忆也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 先不要急着记一大段的文章。先从句子或和段落开始。没有进行过记忆训练的人还别以为记一个句子很容易。不信自己可以试试。刚开始时可能不是忘了地点就是时间。其实无论是几一个句子、段落或是一篇文章,关键是弄明白主语、谓语、宾语和状语。也就是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地方、什么时间。
增强语境化意识
当代文学的对外传播一方面依赖翻译,将更多的作品翻译成外文,使其流通范围超越文化原产地,即“走出去”。另一方面,还要对翻译作品进行研究、诠释,使其在国外落地生根,即“走进去”。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姜智芹认为,翻译研究应当紧跟文学作品翻译的脚步,这样才能巩固翻译效果,真正实现文学的跨文化传播。
当前,学者在有意识地增加翻译研究的同时,也出现了以理论替代问题,机械套用翻译理论对翻译现象进行大而化之、空洞浮泛的所谓“论述”,没有发掘出富有新意、具有学术价值的问题,显露出创新性和深化研究的不足。安德烈·勒菲弗尔和苏姗·巴斯内特i共同提出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问题,即翻译研究要关注的不仅仅是语言问题,必须在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视野中展开自己的讨论。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查明建表示,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极大地拓展了翻译研究的空间,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
“翻译不是在真空中发生的,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不是独立于译语文化语境的语言转换行为,而是文化交流、吸纳、转化行为。”在查明建看来,要突破目前翻译研究的瓶颈,不能仅停留在“文化转向”所带来的研究视角层面,还要增强翻译研究的语境化意识和问题意识,深入到翻译现象发生的语境内部,发掘具有思想深度的问题。
语境对跨文化翻译的作用
“语境意识”塑造是翻译的关键性操作。方汉文认为“跨文化翻译是文本的话语及其文化语境的转换”。在翻译过程中,文化必然会有交叉、碰撞与冲突,要恰当稳妥地处理并化解这种碰撞与冲突,就要求译者增强文化语境意识,提高文化素养。翻译理论家奈达指出:“要真正出色地做好翻译工作,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甚至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运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跨文化传播学者萨默瓦认为:“翻译不仅仅是模仿,或者利用我们的话模仿别人的话,它还是对外文语境的再创造。”在翻译过程中,要让受众很好地理解原作者的意图,译者应想方设法、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给受众提供恰当贴切的语境,目的是要让总体信息中的显性部分包含的信息,既非不足又非过分。跨文化译者需要精通语言,更要有通晓文化的文化语境自觉,深刻理解源文中的“话中话”和“义中义”,努力挖掘源文与译文中的深层文化内涵。
大量翻译实践证明,翻译中的某些困难也来源于文化上的特殊意义,有学者提出:“一篇只反映某一特定独立文化中的许多观念和语言标准的文本,常常含有在明显不同的语言文化中难以理解也难以翻译的内容。”在跨文化翻译过程中,文化差异往往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或同一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诠释。译者既要为受众解读源语和目标语的语言符号,更要努力挖掘源语和目标语中的非语言符号,努力构建源、译、受三者能彼此匹配的文化语境。译者不仅要具备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同时还需要深刻了解二者文化之间的深刻差别。巴西诗人安德拉德写道:“在词语的皮肤下,有着暗号和代码。”那么,译者就要格外留心文化语境中词语“暗号和代码”的真实意义,还原原作者的真实意图。
版权所有©2024 天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