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3年国内逐步推广新能源汽车开始,电池就成为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工艺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一般来说,汽车的动力电池一般有着5-8年的使用周期(乘用车5年、大巴8年强制退役),当电池容量衰减到60% - 80%时,就需要步入退役行列。
有数据显示,2020-2021年正好是首批新能源汽车电池的退役年限。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退役量约20万吨(约25GWh),预计2025年累计退役量将达78万吨,届时汽车废旧电池回收将迎来真正的风口。
然,路虽未至,但诸多困难已经在前方。
回收是动力电池的宿命
与含有严重金属污染的铅酸电池相比,锂电池普遍被认为更环保。
但总有两面。
“在生产环节,新能源车比燃料车非但没有碳减排优势,甚至由于动力电池的缘故产生了更多的碳排放。此外,报废后的电池如若处置不当也会产生严重的环境危害和安全隐患。”苏州博萃循环科技总经理林晓对 36 碳表示。
破碎分选技术
锂电池回收处理设备将放电后的电池进行拆解破碎及筛选分离,锂电池回收,初步分选出来含有金属的材料,机械分离法是利用电池中不同组分分密度,磁性等物理性质的差异,采用破碎,振动筛选、磁选等方式,将破碎后的电池材料筛选分类,实现塑料,金属外壳,铜箔铝箔以及黑粉等电极材料的初步分离。为了提高分离效果,锂电池回收公司,可将得到的电极材料再作进一步的精细粉碎和筛分,为后续深度提取金属提供的原料。
动力电池企业回收商业模式以动力电池生产企业为主导,卡位“回收处理”,提高原料的上游议价能力,降低电池生产成本,成为该类商业模式的源动力。国内代表性的企业有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等。另一方面,从生产责任延伸制度的要求看,动力电池生产商往往肩负着动力电池回收的责任。
目前,随着动力电池市场潜力的进一步扩大,各大动力电池企业纷纷以建立战略联盟、参股等形式与材料企业、第三方回收机构合作,布局电池回收业务。
2、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成必然趋势
电池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是未来必然趋势,这是动力电池回收过程的复杂性所决定的。无论是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建立还是环保成本内部化的必然要求,位于消费终端的车企对所销售的电动车有义务开展相关工作,也是直接与消费者对接的环节,其优势在渠道,但其劣势在于再利用和材料制造能力。
因此,车企与电池企业的合作是重要趋势。目前,我国电池产业链间的合作已在许多企业中有所展现。从开始的动力电池企业、材料企业、相关再生利用企业合作,越来越多的车企也将随着梯次利用市场的打开而参与“合作联盟”的模式。
版权所有©2024 天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