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己玩了两分钟,没有打扰家长——两分钟对我们来讲很短,对小年龄的孩子来说,很长——值得夸。 孩子把一个积木放到了积木盒子里(无意识的行为,其它的积木还在地上散着)——收拾积木是一个好的行为——值得夸。但是智障幼儿在配对玩耍中有较多的语言,在4人一组的游戏中能使用更多样的词汇来表达。孩子从沙发走到餐桌前(大部分时候孩子都是跑来跑去的)——慢慢走是一个好的行为——值得夸。
孩子在你说话的时候,看了你一眼(无意识的行为)——主动的目光对视,值得夸。 孩子看着柜子上的摆设,没动手去拿(可能你多等两秒种,孩子就伸手去抓了)——抓住这两秒的机会,不碰摆设——值得夸„„类似的例子可以举很多很多。
学会夸孩子的目的是让我们主动地去看孩子做得好的地方,找到孩子的强项优势,这是将来我们设计任务行为干预方案的基础。附带效果:我们越多地看到孩子好的地方,我们就会越积极地来看待和对待我们的孩子。不少家长在这个结上卡了壳,于是“在日常生活里夸奖孩子”成了不可达成的任务。 帮助我们的孩子,从我们自己做起,从看孩子的好处做起,从夸孩子做起。
孩子不喜欢做某些任务,大的可能性是孩子觉得这个任务很难。所以,当某个指令经常引起孩子的逃避行为时,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降低任务难度,提高辅助的幅度。
例如:教孩子穿珠子,孩子如果一直失败会变得非常沮丧,并且不想再做这个任务。可以通过买洞大一些的珠子或木块,用质地硬一些的绳子来降低任务难度;可以通过手把手的辅助来确保孩子完成任务。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在孩子的能力有能力做的时候,再慢慢撤销辅助、慢慢提高任务难度。
智障儿童在家中出现的主导游戏的装扮成分比在学校多 Malone,D.Iichael以17名智障幼儿为研究对象,观察记录他们在家和在随班就读幼儿园自由游戏行为的表现,并与17名普通幼儿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智障幼儿在家中进行主导游戏的时间比在教室自由玩耍时要长,其中包含的装扮成分也更多,而在教室中没有一个智障幼儿出现假装游戏;智障儿童和普通儿童都表现为主导游戏的种类和有结果的游戏在家里出现得比在教室的要多。智障儿童面临的困难是,在教室自由游戏减少,导致游戏内容的认知、沟通、社会需要不足的情况下,如何从即将发生的动作中注意和选择有意义的信息。残疾儿童的课程开发和教学安排,家长也要积极和学校合作,和学校共同制定出***适合自己孩子的课程。 这方面的研究使人们对智障儿童能发展起与年龄相当的游戏水平的潜力有了更多的认识。家长比教师有更多机会看到儿童的游戏发展能力和可能性。因此家长观察、参与和引导智障儿童在家中的游戏是很有必要的。
孤独症儿童在假装性的游戏中有显著障碍,缺乏想象,特别是缺乏自发性的假装游戏。一般来讲,虚拟现实的环境可以为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干预方法提供一系列的有利条件。特别是在对孤独症儿童假装游戏的教育和想象力的理解方面。因此,生态学的方法不仅应致力于改善儿童自身的学习和行为,而且要强调改善儿童周围的环境。孤独症儿童的象征游戏一般都是在下列两种情境中发生:(1)非结构、自发性情境; (2)结构、提示或引导情境。研究显示在非结构、自发性情境孤独症儿童假装游戏的出现有障碍,在提示情境下,孤独症儿童的假装游戏较少障碍,在提示下孤独症儿童能出现一些假装游戏。
模仿是儿童发展中表现的早的行为,模仿行为的缺乏也是孤独症儿童早的症状。孤独症儿童早期的诊断标准就包括模仿(Lord et al.,2000)。模仿可以增强正常儿童的注意力和主动参与社会合作的兴趣,同时对于孤独症儿童也是一样的。心理学研究表明:0-6、7岁是个体神经系统结构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体心理发生的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生理发展、知觉发展、动作发生的发展的重要时期。目前,进一步的研究证实,利用重复放音乐的这种环境,让四名孤独症儿童模仿,结果表明儿童的无意识模仿增强。尽管有些研究的结果出现矛盾,但仍然可以激励更多的研究者对孤独症幼儿无意识模仿的研究。但是对于家长或者老师来说,利用模仿游戏增强孤独症儿童的无意识模仿行为还是比较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