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进化史,曾经出现了以下四个时期: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以及铁器时代。而中国的古代人民,早在青铜时代便创造了独树一帜的青铜文化,青铜器的出现让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由原始迈入文明。不但如此,青铜器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夏、商、周时期是青铜器发展的一个巅锋时期,随着时间的流逝,古代人民对于青铜的冶炼技术愈发成熟,对于青铜器的图腾纹案雕刻愈发美轮美奂。因此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步入了又一个高潮期。青铜鼎作为青铜器中,能代表至高无上权立的器物,在春秋战国时期时刻展现着其耀眼的风采,所以青铜鼎成为了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载物之一。
成语天下》第九期节目里,出现了鼎力相助这个成语。鼎力相助:大力相助。鼎力:举鼎之力,大力。意思是大力支持帮助,对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辞,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鼎」字也被赋予「显赫」、「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钟鸣鼎食等成语,表现的就是这个意思。▲后母戊鼎纪老师在节目中曾说到:在河南安阳考古的过程当中发现了一个鼎,当时郭沫若看到鼎上面有三个字,就决定用这三个字命名为司母戊,其实这「司」写的是「后」,一直等前几年才正式在课本中把这个「司」改念「后」。这个鼎全称是商后母戊鼎,现在也称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萨苏老师也说:在古代,鼎不仅仅是用来烹煮食物,也是放在宗庙里祭祀用的一种礼器。古代诸侯国经常把大鼎,也就是叫司母戊大方鼎这样的青铜器作为礼器。但是有些人偏偏不把它当礼器看而是去举鼎,秦武王就干过这样的事情。
司母戊鼎的铸造方法有些人认为像是这样庞大的青铜器制造,需要将它自身的部件一一铸造好之后,然后进行整合成为一个整体,这样说似乎也有些道理。但是从出土的青铜器上来看,殷商和西周时期的鼎基本上都是整体铸成的(有个别的不是),鼎身和其余零部件也都是一同制造出来的。一些大青铜鼎都是空心足的,有些小的为实足。如果司母戊鼎的鼎足是实心的话,它的鼎部厚度大约是3厘米,鼎足上面粗到达了16厘米,进行铸造后鼎部先凝而鼎足则是后凝,那么在连接处的位置肯定会出现热结会就会有非常明显的痕迹出现。鼎足如果是空心的,鼎底和鼎足的的厚度就会差不多,基本上会同时凝固不会出现明显的痕迹。但是观察司母戊鼎,并没有发现它们之间有着衔接的痕迹,观看四周的缝隙鼎身和鼎足是一起制造的,并不是分开铸造。如果按照鼎的各部分先分别铸造好,就无法进行合铸了,那样接在一起岂不是成了焊接吗。这样的说法似乎是不成立的。所以鼎身和鼎足应是一起铸造的。对于鼎耳的铸造过程有着许多不同的看法,有些研究者认为是先铸造好鼎耳,然后接在鼎身。现在的研究却表明应是先铸造了鼎身,后在鼎身上安放模具浇铸的鼎耳。虽然鼎耳嵌入鼎口的周边没有痕迹,但在鼎耳下面和鼎口的边缘连接部位却有着前者覆盖后者的现象。这就说明了鼎身是先铸造好的然后在上面浇铸鼎耳,当时这样的后铸法广泛的流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