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2月,在陕西淳化县石桥乡史家原村内的西周早期墓葬中出土一件大鼎。鼎无铭文,起初根据表面纹饰,命名为“牛首夔龙纹鼎”,后为宣传出土地,更名为“淳化大鼎”。考古工作者在出土地发现了一座长方形的竖穴土坑墓,该墓早年被盗,仅存11件陪葬品,包括青铜礼器、铜饰、角饰、蚌饰、金叶和贝币等。该鼎通高122厘米,口径83厘米,重226千克,它是迄今所见西周青铜器中很大、也是圆鼎中颇大者。它平沿方唇,上有两立耳,腹壁较直,与三足相对应。鼎腹中部加饰三环状耳,环耳作立兽状,三足呈柱足状,上粗中细,下转蹄形。此鼎与众不同之处是腹壁上铸有三个半圆形大耳,这种形制的铜鼎为特例,至今仅见此一器。大鼎位于二层台东南角,造型接近西周早期的堇鼎和大盂鼎,所以年代应为西周早期,下限不能晚于康王时期。
商后母戊鼎,又称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是商后期(约***四世纪至***一世纪)铸品,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现藏于中国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内。司母戊鼎”这个名字是由郭沫若老先生给命名的,因为郭老先生给命名后,有一个叫罗振玉的有名学者也认为商朝时祭祀用的鼎又叫司,所以叫司母戊鼎也没什么毛病,于是这鼎的名字便被这样一直用了下来。但是后来又出了很多学者,他们对此持有不同看法,认为“司”字应换为“后”字,因为古文里,“司”和“后”是同一个字,然后推导出的结论就是“司”与“后”想通,改了!现在输入法打字后母戊鼎基本上都联想不出来,倒是司母戊鼎一下子就跳出来了。而且十有八个.九个的人都认为叫司母戊鼎,可见错误多么深入人心。统一的名称有利于文化的传播,百科早已经把司母戊鼎修改为商后母戊鼎。只是大众普遍改变习惯的的叫法。你是不是一直也叫错了呢?
太保方鼎
清朝道光、咸丰年间于山东梁山出土。鼎高57.8厘米,口径 23×36厘米,方形,二直耳,折唇,浅腹,平底;口立双竖耳,耳上有相峙的双龙;耳外侧和龙身上饰鳞纹,腹部饰兽面纹和三角纹,四角出脊棱,四足细长,以圆盘分为上下两节,上节装饰兽头,并有脊棱和二道弦纹,下节仅饰三道弦纹。腹内壁有"太保铸"铭文。传系清季山东梁山出土,此太保系辅佐周成王的召公奭。为周初的辅佐重臣,曾封于召,为召公,助武王克商,参与平灭武庚、管、蔡之乱。周***后封于北燕,历仕武、成、康三世。此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