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家庭早餐司空见惯的食品。油条、小米粥、咸菜丝,早餐绝配,这些东西在我小的时候可算食品。记得小时候只有过节的时候才能吃到油条或油饼,那时候它不是早餐食品,而是节日的主食,一年也就吃两三次左右。我记得很清楚的是那时候炸油条使得油都是棉籽油,花生油都很少,并不像现在这样各种油类非常丰富,但是,那时的味道现在再怎么做也找不到了,要不说,现在我们这些60、70后的人吃的都是回忆,虽然现在的食品,蔬菜,水果一直在改良,但是再怎么改也吃不到原始的味道了。下面就请看我是怎么炸油条的吧!首先是和面,一斤面粉三克酵母粉,六克盐。和面非常要技术,开始不能和软了,和成面条面一样硬度,然后用手沾着水,一遍一遍的揣成柔软又筋道的油条用面。案板上刷上油,防止面团粘在案板上,把面摊平,分割成六厘米左右的长条,在切成7、8厘米的方块,两块叠放在一起,中间切一刀,不能切到头,然后双手拉成长条油温八成热下油条丕,鼓起就翻个,两面金黄就可以夹出锅了朋友们看这种家庭版的炸油条是不是很简单,关键是吃到口的美味,看的见的放心。
国民早餐”之路可不是一帆风顺的。老早之前,就有对它的指摘,言论大多围绕其高脂、含铅等问题。但理性的吃货不会因此动摇对油条的选择,毕竟这食物,能在早餐桌上千变万化,条能得以推广,较重要的原因大抵是因为制法简单。幼时去早餐摊,较爱看的场面就是炸油条,直到现在也觉得那其中饶有趣味。一口硕大的黑色铁锅支在摊位跟前,承装着清亮而沁香的油,油随着锅底温度上升而翻滚。穿着白褂子的大师傅从面案子上拎起两根“抱”在一起的条形面团,轻轻往沸热的锅内一放,面团一点点膨大,在出锅之际,鼓出均匀金黄的小泡,甚是诱人。
油条区别于其他炸制面食的较显著特质。能产生如此奇妙的反应,得归功于明矾和小苏打的融合。混入了二者的面团,在遇水和油后,会发生激烈的碰撞,较终释放出二氧化碳,有了这股气体,面团就不再普通了,它们会自如地膨大而不失松软。
心细的人,还会察觉到这其中有个关键之举,那就是将两根面绕在一起。这是因为明矾和小苏打的反应剧烈,如果不做相应的黏合,那油条在受热后会迅速走形。只有让它们抱团,才能控制住二氧化碳释放的速度。所以,看似粗犷简单的油条,里头其实潜藏着许多令其变得美味的小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