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世纪50年代,国外就引入了再循环水产养殖的概念。它于20世纪70年代首1次应用于生产,并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一群学者引入中国。那时,由于支持硬件设施的落后和高昂的电力成本,它无法继续。进入2000年后,循环水养鱼设备武汉智慧农研,随着一系列设备的本地化和电力成本的下降,再循环水产养殖业逐渐蓬勃发展。工业需求推动了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又刺激了产业升级。中国成功的水产养殖企业不下100家,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天津,山东,广东和福建。养殖种类也丰富多样。因此,无论技术成熟度或市场成熟度如何,都应该说这项技术是显而易见的。
减少了养殖成本
以往在投料、施药、捕捞过程中,往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50亩左右的鱼塘,在捕捞季,需要雇佣十几人进行拉网式捕1鱼,循环水养鱼设备,效率不高且成本巨大。而新型的养殖模式下,投料、施药均只要一人就可以轻松操作,捕捞时也只需两名工人即可胜任。且鱼药的使用大大减少,周恩平笑着说:“整个夏天都没用过鱼药,循环水高密度养鱼设备,鱼照样活蹦乱跳。”
您认为流水槽的规模和大池之间1合适的比例是多少,是不是只要经济能力许可流水槽就可建得多一点?
周:当时有人认为流水槽规模越大,它的造价就越低,循环水养鱼设备渔乐仙宫,生产中我们通常是建3条槽。2013年当时我们推出的大池塘和流水槽的比例控制在2%,亦即2%的池塘养鱼,98%净水。当时集污设备不行,开始在平望搞的时候是人工进行吸污的,发展到现在既有手动的,也有半自动牵引式的,还有单轨的、双轨的、智能化的。像我们在上海松江做的流水槽,就是智能化的,程序全部输入电脑,一天可以吸6次,也可以吸8次,事先设定输入电脑即可。所以说,大池塘和流水槽的比例是根据吸污能力、养殖品种、养殖能力等综合确定的。现在我们在推广时,比例放宽到3%,随着设备的改进和大池种养水平的提高,比例应该还可以放宽。但是流水槽和大池塘的比例也有一个天花板,我认为不可以太高,比例太高的话可能在3~5年内没问题,但是一旦超出了大池塘的净化能力,也许10年后水质又会走到像现在的样子。我们的目标是一池水要用到后还是好水,要零水体排放,可持续发展。
循环水养鱼设备-武汉智慧农研-循环水高密度养鱼设备由武汉智慧农研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武汉智慧农研水产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武汉市洪山区华中农业大学原附中三号楼一楼114、116号。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拼博和发展,目前智慧农研在畜牧、养殖设备及用具中享有良好的声誉。智慧农研取得全网商盟认证,标志着我们的服务和管理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智慧农研全体员工愿与各界有识之士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