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原位杂交-武汉贝科新肽(图)
植物原位杂交的应用包括:
研究基因表达:通过观察荧光信号的位置和数量,可以确定目标基因在植物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和位置。
染色体定位:将目标基因与染色体中的特定位置进行比较,可以确定目标基因在染色体中的位置和分布。
基因:通过原位杂交技术,可以确定目标基因的序列和位置,为基因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检测物种或品种特异性:通过原位杂交技术可以检测出不同物种或品种之间基因表达的差异,从而为物种或品种特异性研究提供依据。
遗传育种:通过原位杂交技术可以检测出不同品种之间基因表达的差异,从而为遗传育种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原位杂交技术(In situ hybridization,ISH)是分子生物学、组织化学及细胞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技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9年美国耶鲁大学的Gall等(1969)首先用爪蟾核糖体基因探针与其卵母细胞杂交,将该基因进行定位,与此同时Buongiorno—Nardelli和Amaldi等(1970)相继利用同位素标记核酸探针进行了细胞或组织的基因定位,从而创造了原位杂交技术。自此以后,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分子、质粒和噬菌体DNA的构建成功,为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技术基础。
植物组织原位杂交的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制备组织样品:从植物中取出需要研究的组织样品,染色体原位杂交,如根、茎、叶等。
2. 固定组织样品:将组织样品固定在载玻片上,通常使用或乙醇等化学物质进行固定。
3. 处理组织样品:对固定的组织样品进行脱水、透明化、脱脂等处理,以便于DNA探针的穿透和结合。
4. 制备DNA探针:根据需要研究的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DNA探针。DNA探针可以标记荧光染料或性同位素,以便于检测。
5. 杂交DNA探针:将DNA探针与组织样品进行杂交,通常需要在高温下进行,以便于DNA探针与RNA或DNA结合。
6. 检测杂交信号:通过荧光显微镜或计数器等设备,检测DNA探针与RNA或DNA的结合情况,确定目标基因的表达模式和位置。
染色体原位杂交-武汉贝科新肽(图)由武汉贝科新肽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武汉贝科新肽科技有限公司在化学试剂这一领域倾注了诸多的热忱和热情,贝科新肽一直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理念、以品质、服务来赢得市场,衷心希望能与社会各界合作,共创成功,共创辉煌。相关业务欢迎垂询,联系人:夏先生。